听“恐龙嘶吼” 看“上海故事”——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参观记

作者:上海市宇航学会 原创作者:上海科技报 2015-04-23 00:00
       在许多上海“80后”的心目中,外滩延安东路上的那座老自然博物馆,是抹不去的儿时回忆。上周末,随着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,高大逼真的马门溪龙化石、珍贵的黄河古象,还有它们的许多“新朋友”,重新回到了市民身边,带来一场全新的科普盛宴。新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外形酷似鹦鹉螺,被誉为城市“绿螺”。建筑外墙由“生命之墙”“岩石墙”“细胞墙”构成,象征着森林、地壳及峡谷岩壁以及人体的骨骼和肌肉。
       走进展馆,首先呈现的则是史诗般的大自然演化故事。“生命长河”区,200多件动植物标本营造了一场汇聚古今中外、水陆空明星的“跨越时空聚会”。巨型的蓝鲸、凶猛的鲨鱼等悬吊空中,峭壁上站着山羊,猿猴树上栖息,巨型的猛犸象、巨犀、狮子、老虎错落有致地盘踞在各自的领地。
       老自博馆镇馆之宝——合川马门溪龙,体长22米、颈长9米,虽然蔚为壮观,却在新自博馆最大的机电模型——阿根廷龙边上,显得有些低调。阿根廷龙不仅巨大,还会时不时张嘴嘶叫,吼声响彻整个“生命长河”展区。

       “哈哈,恐龙活了!”一群参观者惊叫起来。根据标本旁的提示,记者下载了官方APP,对准相应标本拍照,恐龙骨架立刻变身“有血有肉”的恐龙,从展区画面中迈步走进侏罗纪时代草原之中。在自然博物馆内,许多标本都可以通过这种“虚拟增强技术”复活。
       在“地层史书”展厅,竖直陈列了4块地层剖面,分别代表寒武纪、三叠纪、白垩纪和新生代,仿佛4面跨越亿年的巨墙。其中澄江寒武纪地层剖面采自云南澄江,距今已5.25亿年,其中藏着的化石,恰能印证如今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很久以前曾是大海汪洋。
       “演化之道”展厅则将生命从“寒武纪大爆发”到最终“从猿到人”完整呈现。在约5.4亿年前的寒武纪最早期地层中,出现了丰富的有壳动物化石,在其后年代的地层中,又发现了几乎囊括现今所有动物门类的化石,这就是震惊世界的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”事件。在该展区内,设有一个沉浸式的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剧场”,参观者走进这个圆球形的剧场,如同走进了一艘球形小艇,穿梭进了寒武纪的深海中。1∶20的浅海生物、1∶1比例的深海生物迎面游来,配合背景音的娓娓讲述,让参观者身临其境。
       在1300平方米的“走进非洲”主题区步入式复生态场景内,迁徙、追逐、哺育……非洲象、狮群、长颈鹿和羚羊们上演了动物界的悲欢离合。超清动态影像与经典手绘背景画动静结合、虚实交错,讲述了从旱季到雨季、从晨光到日暮、美丽而辽阔、悲壮而温情的非洲原野。
       地质证据显示,上海曾是一片火山遍布的沙漠,造山运动之后才成为植被茂盛的平原“。上海故事”展厅的展柜都出自上海自然博物馆旧馆,里面展示了一些拥有悠久历史的老标本;同时,地上马赛克瓷砖的花纹也沿袭了原来的风格——这是对上海自博馆历史和精神的传承和致敬。在“记录上海”展柜里展示了部分上海曾经或现在濒临绝迹的生物,如白鳍豚、狗貛、玉带海雕等。
       此外,“宇宙大爆炸”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”“逃出白垩纪”“沧海桑田”“地球的力量等5个特色剧场,将为游客再现演化史上的大事件。
       木地板、帆布坐垫、色彩鲜艳的背景画……上海自然博物馆的“探索中心”则是孩子们可以好好玩玩的地方。在“探索中心”门口的化石挖掘区,孩子们可以做一回小小考古学家。在模拟辽西热河生物群和山东山旺动物群的两个挖掘坑内,参观者可以亲手发掘出化石模型,再通过检索图对比鉴定,感受考古探索的乐趣。
已有3735人阅读